来源: 发布日期:2016-09-16
节目提要
时间:9月17日(周六)中午12:30
频道:北京卫视《特别关注》
节目内容:深度解析精准医疗
受访专家:
中日医院精准医学中心王鹤尧教授、普外科四部姚力教授等
精准医学是因人因病而异、更加精确的个体化医疗,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国内推动的精准医学,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风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有了个性医疗的概念。目前我国将精准医疗用于癌症治疗的例子已不鲜见。
2015年12月24日,中日医院发起成立了“中国精准医学临床研究和应用联盟”。联盟以规范、协同、整合、共赢为主导思想,从医院的精准医学技术、管理和资源整合入手,共同构建规范的技术平台、培训平台、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并开展多个病种的队列建设,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临床研究与应用体系。联盟将发布系列专家共识,涉及基因检测证据来源、检测技术体系的规范性、避免过度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的准确临床意义等问题,同时继续推动基因检测结果的室间质评工作,导引、推动我国精准医学在临床诊疗中的科学应用。
今天中午,北京卫视《特别关注》节目播出【关注精准医疗】系列报道,采访了中日医院精准医学中心王鹤尧教授、普外科四部姚力教授等专家,深度解析医疗科技前沿,通过成功病例,告诉您到底什么是精准医疗,今后看病就医会发生什么变化。
专家介绍
王鹤尧,医学博士、主任药师,中日医院精准医学中心教授,北京妇产医院精准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安全用药专家委员会前主任委员、现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安全用药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精准医学和精准药物治疗研究及临床实践,将精准医学用于更安全、更有效地治疗按经典指南治疗后不理想的难治性疾病。
姚力,中日医院普通外科四部副主任。兼任北京医师协会手术技艺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腔镜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擅长用微创、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消化道肿瘤、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当日腹腔镜胆囊手术,尤其是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手术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年均现场手术直播演示十余次。近年来,在腹腔镜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致力于精准微创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疗效及安全性合作。
背景资料
精准医学 重在落地
中国精准医学临床研究和应用联盟
在中日医院成立
为进一步推动精准医学在我国临床研究和应用领域的“落地”,在长期协同工作的基础上,由中日医院倡议,北京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和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等20余家国内三甲医院和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精准医学临床研究和应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12月24日正式成立。
据统计,我国每年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约250万例,药物所致死亡约20万例。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31868.95亿元,医保基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30%,其中医保支付药费超过5000亿元。由于常规药品治疗的有效率不高(多数60%左右,有些小于50%,肿瘤药物仅为5%-24%),预计约有1000亿元药费为无效支出。与之对应的,预计也有数百亿元的无效诊疗支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教授介绍说,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我国也迅速成为最为关注精准医学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科学家、临床科学家、技术公司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在精准医学领域已经开展了诸多尝试,有些方面形成了与美国、欧盟等有所不同的内容涵盖和外延。这里面既有科学理性和积极稳妥的成分,也有一些缺乏理性甚至一些乱象存在(如不规范检测、结果误差、与临床脱节等)。从发展沿袭和本质上来说,精准医学与个体化治疗、药物基因组学是一脉相承的,其追求目标,都是疗效最大化、损害最小化和资源最优化。但是精准医学究竟应当如何发展、如何体现科学实质、如何真正落实在临床应用领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去十余年间,国际药物研发和药品管理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药物基因组学的临床应用。据最新统计,已有201种药物(美国172种、欧盟92种、日本29种,其中靶向药物26种、非靶向药物175种)在说明书中有对基因检测的要求和意义解读。其中,对有些药物强制要求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有的则建议在使用时参考基因信息。在这201种药物中,有114种在中国上市,但其中除了7种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口药物本来即要求依照基因检测信息指导使用外,在其余107中非靶向药物中仅有一种(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在说明书中标注须以基因信息指导使用。这种状况与国际水平存在巨大距离。
实际上,该联盟中的部分单位和团队从本世纪初即开始药物基因组学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如王辰院士带领的团队自2004年起开展各种基因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确定部分临床常用药物的基因组学临床意义,探索建立常见难治性疾病的精准医学治疗方案等。2011年起,着力构建老年常见疾病个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和药物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多器官多系统疾病进行有效干预,取得满意疗效,并逐步在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器官移植、血液病、儿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等领域开展应用推广。依托北京医院、中日医院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单位,截至2015年12月,已经在全国127家三甲医院建立了“精准医学中心”或“个体化药物治疗中心”,并建立了高标准的临床基因检测管理体系,委托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对各中心的基因检测实施室间质评。至此,我国精准医学临床应用医院网络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2015年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成立“全国精准医学管理中心”,挂靠于中日医院。以上前期工作为联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联盟将以规范、协同、整合、共赢为主导思想,从医院的精准医学技术、管理和资源整合入手,共同构建规范的技术平台、培训平台、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并开展多个病种的队列建设,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临床研究与应用体系。联盟将对合乎法规和技术要求、有意愿参加的医院开放,在方向把握、资源调配整合和组织管理上开展扎实工作,努力做到思路清楚、路线正确、行为务实、产出丰硕。
据悉,联盟将发布系列专家共识,涉及基因检测证据来源、检测技术体系的规范性、避免过度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的准确临床意义等问题,同时继续推动基因检测结果的室间质评工作,导引、推动我国精准医学在临床诊疗中的科学应用。
(文章来源《健康报》,记者 方彤)